:第 22 章 三道坪雪路難行

木木輕輕的推了我一把,但她的話無疑是火上澆油。

“我跟你說,我要鄭重聲明:我這一輩子只喜歡“老白臉”。我對我尊敬的“老白臉”同志,是輕車熟路,對“小白臉”我是心裏癢癢,但不敢越雷池。我經常想,我要知足,在家,有一個疼我愛我的胖子大哥。在外,有一個初情不忘的初戀。初戀同志,我很想問問你,王大剛怎麽敢說他家地下,就一定有金銀財寶?我們搞金融的人非常關心這個不該關心的問題。”

我說,我正想問問你,黃金白銀兌換手續多嗎?會不會對黃金來源刨根問底,兌換量有沒有限制?

穆繁漪說,規定是有。只要你不是國家一二級文物,不是國庫黃金,數量不是特別巨大,你一兩公斤幾公斤黃金兌換人命幣,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我說,我不知道這些。

她說有些手僵,她的戴着金戒指的手進了我的胸口。

我說我也是手僵。

她說,我們就相互取暖。就像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身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我的生活興奮劑,有了你,我的生活質量,登峰造極!你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的延續,我的身體也是你身體的延續。你我今生今世,因為有了對方,生命而因此絢麗多彩!

我不知道什麽原因,她眼裏有了些淚花。

雪,沙沙沙的下。一陣風吹來,雪片一團團落下來,她的中長風衣上,白裏透着紅。

這時我才告訴她,我和王大剛相識這段時間發生的一切。告訴了王大剛父親,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裏故事。 告訴了王大剛的父親有先見之明,由富變窮的智慧,告訴了王大剛父子對用身體和人格換來的幾十塊塊田地堅定固執的情愫。我附帶敘述了見面那天王大剛給我的黃紙上天書一般的考試題以及我答題後他對我的深信不疑,其間我當然省略了我和杜曉燕當晚的艱苦的身體重複運動而竊取的标準答案。

我說,我們循着王大剛的父親在寒冬臘月從陡嘴子上山下山的這段血雨腥風的路,走到王大剛的父親,被所謂的逼債人暴打的地方。

她說,。真的,這短短的幾天時間你的閱歷,完全可以寫部小說,寫部長篇小說。要不是這裏山高路陡,你完全可以摒棄你的高中校長的的虛僞裝潢,在這裏活一個率真樸實的人。

杜曉燕電話來了,她笑我們在白雪皚皚的早晨,在雪原偷情幽會,她說:“這太浪漫了,可惜,真可惜,我沒有這浪漫的命!”

我說:“杜曉燕同志,你是幹部,說話不可太婦道人家!你随時随刻要裝着人民,裝着工作,裝着偉大而艱難的扶貧事業!”

她說:“我大氣得很。不過飯菜熟了,快回來吃飯!”

我對和穆繁漪手拉這手,往回走,把我知道的哪塊叫桑樹地,王大剛父親買地多少銀元,哪塊是鯉魚田,買田多少銀元。

穆繁漪問,你敢肯定王大剛的父親支付的是銀元而不是黃金?

我說,我問過王大剛,王大剛說,黃金比銀元價值高,放置挪動不顯眼。而且,當時抗日戰争剛剛結束,國內內戰又起,兵荒馬亂,土地就只值那麽些銀子的價值。

她句句話離不開他的業務,真應了韓愈的“術業有專攻”之古訓。

到了王大剛家門口,我們沒有進屋,而是到了懸崖豁口處,我把她拉倒王大剛拉我看懸崖的位置,她朝右前下方看了一陣,“回吧,這裏太高太懸,太恐怖!太血腥!”

早飯自然是王大剛引以為傲的玉米粥。大柴火竈熬煮的玉米粥,有大米,有炒綠豆,有紅苕,有香筍葉,我們吃的很香。穆繁漪開始呈現出完全完全一副淑女相,慢慢啜飲。到後來狼吞虎咽起來,她竟然比我先吃完一大碗玉米粥。

她說:“要是條件允許,我真想在成都上班,在平縣茶山鄉麻柳村三道坪食宿,如果那樣,那才叫享受到人生真谛和生活品味!”

我們所有人都笑。

杜曉燕捧腹大笑:“你是舍不得我們這裏的人呢,還是太留戀這碗玉米粥?”

“當然是這碗香透到骨髓裏的玉米粥。”穆繁漪說。

“我們這裏的人就一點點都不值得留戀?比如我的老爺爺,我的瘸子婆婆,我們的劉叔叔?還有我!”

“都留戀。你說的我所有都留戀!”

穆繁漪堅定的說。

這一輪對話,狗東西杜曉燕明顯占了上方。

她還要顯擺和發難:“阿姨,你還不知道,劉校長,是我義父,是我幹爹,為了稱呼順口,我考慮了很久,我把他喊‘劉叔叔’,這也好,你是我‘阿姨’,他是‘幹爹’、‘叔叔’,你們還是平輩。”

穆繁漪沒有回答她什麽,只是看着我笑。

我有意打破尴尬:“你的越野車,也就是那天我坐那輛黑色車?什麽牌子?我感覺自重很大,馬力很大,車速很大。”

“悍馬。”穆繁漪淡淡的說。

“啊喲!悍馬,美國貨,美國軍隊專用車,你好腐敗,用這麽高檔的車,我聽說過,那年四川一個民營企業中騰工業差點收購悍馬。”我很驚訝。

“你一個教師,你也懂車?悍馬是銀行系統省級标配。我們到三洲時間多,需要這樣适應山路運行,經得摔,頂得住碰撞的越野功能強大的車子。”

“我們學校每年招生任務繁重,我們買了一輛越野車,不敢和你攀比,是國産野馬。”

王大剛聽如此說,比較釋然。他說:“穆領導,你有公務在身,為了我,你跑了幾百裏,不能在耽誤你了。我這樣想:你通知你的什麽馬師傅今天到麻柳村,夜雪不過午,一般十一二點天就要放晴,到時候我送你下山。”

我說,送客就不必了,都是大人,道路又熟悉,你年齡比我們大。

他說,禮節還是要的,我們這一代人,最講人際交往禮節,我不說知恩圖報,但至少要知恩講禮。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