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把犀利疑惑的目光全投向了我。我知道目光裏的內容,那內容很色,是一個五十歲的半樁子老頭和如花似玉的姑娘之間的緋聞。
張豹書記有些厚道,他知道衆人的疑惑是多麽的傷人清白,他說:“搬個凳子坐下,坐到我這裏來,吃了飯和我回家。”
他目光轉移了角度,灑向桌上每一位食客:“不要笑話。我女兒,張霞,今天進城到劉校長家去,想幫着劉校長家做做事,讓劉校長全心全意搞我們學校。”
所有的人如釋重負。
還有幾個較為老實的人,看我的目光裏,有一種“檢讨”和“對不起”的含義。
王老板就屬于這一類,他準備完成他的敬酒業務。
王老板手下有人不停的拉開酒瓶包裝盒,有人擰開瓶蓋,負責給他遞酒。
王老板分別看了酒,趙鎮長和大家一點也沒有推辭,和大家又幹了杯裏的醋。
我不知道王老板是酒後疏忽大意,還是歷來沒有給女同胞看酒的習慣,總之,他沒有給張霞看酒。
張霞端起酒碗,遞向王老板:“看滿,倒一滿碗。”
王老板有點歉意,笑着把酒看滿。
張霞雙手端碗,一飲而盡。
王老板識趣,很是自責,倒了一碗酒,喝了幾次,慢慢喝幹。
他手下的人把他扶去休息去了。
大家有的喝了。
有的小口的喝。
有的無視酒的存在,只顧吃菜。
溫大濤局長打破了沉默。
趙有亮書記與宋鄉長在耳語,明顯的很輕松,他們已經讀懂酒桌,
溫大濤局長說:“劉校長,你把你的第一手資料交給他們。看來麻柳村學校恢複重建是民心所向的事情,雖然有困難,但是,你計財基建股長拿出初步的麻柳村學校校舍規劃、硬件預算,拿出麻柳村學校恢複重建資金籌措、校地征用的大致方案,教育股拿出麻柳村中長期辦學規模規劃,辦公室把《平縣教育局茶山鄉人民政府關于恢複重建麻柳村學校聯合辦公會議紀要》,初稿拉出來後,裝入前兩個股室的相關數據,我和趙書記宋鄉長趙鎮長再共同審查,再做結論。
三人走了,到了花都辦公室。早有人在忙前忙後,我看見,有水果、有水瓶進入。
張霞毫無離開的意思,她把酒瓶拿來,只顧自己喝酒。
她夾了一條鳜魚,張大嘴巴從頭至尾,啃去魚肉,我懷疑他的牙齒有選擇、剔除功能,魚肉所剩無幾,魚骨架完完整整,在她自己的碗裏,可憐巴巴的側卧,魚頭上的辣椒末,蔥姜蒜顆粒,還有黏糊糊的臨起鍋時廚師勾的稀芡,均均勻勻四處躺着。
事情壞了,她走向了我。
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恐懼襲來,她如果有出格言語行動怎麽辦?
張霞給我倒了半碗酒。
她自己也倒了半碗。
“喝吧。你自己知道為什麽了。”她說。
我知道,可能是城裏的尤月華對她的“度”出了問題。
“倒滿。你現在尚未婚嫁,你不知道,一個女人,對另一個要出入自己房間的女人的複雜心态。”
我和她碰了酒碗,那聲音很沉悶。
張霞碗裏的酒,跳了許多到碗的外邊。
我沒有在意,我居高臨下的說:“再倒一碗,你可以不喝酒,我幹,但是,跟你說一句,我一滴不漏的喝了這碗酒,大人的事情很複雜,從此後,不再提這事。”
張豹書記過來了,礙于情面,他沒有指責張霞,也沒有提出和我再喝酒。
完勝!絕對的完勝。
他把張霞扶過去坐下,給張霞倒了杯白水。
我知道,這一件讓人棘手的事情,可能平息了。
至于張豹書記心中可能的不悅,麻柳溝山溝文化與校園文化觀念的撞擊,只能讓時間慢慢去解決,。
溫大濤局長知道事情的原委,他拍拍張豹書記,“書記大哥,聽說你當過兵,參過戰,曾今為祖國安寧,為我們安寧,流了血,留下了殘疾之身。我很敬佩。你女兒,是虎門将女,很有男兒氣度,我替我老師給你敬杯酒,表示我老師一家對你們一家的敬意。”
張豹書記問:“你代劉校長敬酒?”
“不!尤老師,尤月華老師,劉校長的妻子,我高中期間三年的語文教師。”
張豹書記目光轉向了我。
我還他一個微笑。
溫大濤局長又給張霞看了一點點酒,我看張霞端酒的窘态,有點幸災樂禍:酒碗失去了平衡,像放在跷跷板上。
我們四人喝了。
趙有亮提議,教育局溫局長,茶山鄉宋鄉長、趙鎮長、麻柳村張書記,喝一小杯酒,只喝一小杯,不會有什麽事情的,我們敬敬劉校長,他知識淵博,行高看遠,首先想到文化扶貧,知識扶貧,改變麻柳村人貧窮基因,又為防止脫貧返貧打下堅實的基礎。喝了後,今天喝酒就到此為止,然後,我們到外面走走。劉校長,我們大家敬你了。
我也沒有推辭。
張豹書記叫花都人豹張霞送回去了。
我們六人在花都廣場走了幾圈,溫大濤局長說了他基本意見:“學校要建。鄉政府、教育局、麻柳村,三方共同出力,完成學校恢複重建,靠哪一方單打獨鬥,絕對不能成功。”
我們站在廣場外沿的櫻花樹下:“校地,村裏要選好址,要有長遠意識,要夠用。校舍建設,鄉政府向政府相關部門多多争取特殊關照,争取一些專項資金。鄉村兩級,再動員社會力量捐助一部分,教育局也不能撒手不管,我們做好三件事:一、安排好師資。采取政策措施讓老師隊伍安定。二、籌措教學設備設施。三、今年財政預算已經定盤,但是,教育局一定擠出資金對麻柳村學校恢複重建,以獎代補,給與幫助。”
趙有亮書記說:“最艱難的可能是校舍修建,現在不知道要花多少錢。我們只有四方化緣,做做麻柳村在外的成功人士、茶山鄉特別是麻柳村鄉賢村貴積善行德,再動員鄉政府公務員,鄉中小學教師都做點貢獻。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路,總會走出來。”